不給探視是否能報警:徵信社解析家事糾紛中4大問題

家庭糾紛與探視權問題在台灣一直備受關注。當一方不給探視是否能報警時,當事人常常疑惑是否能以報警方式處理。本文從合作律師實務見解:台灣法律角度出發,結合三方徵信社實務協助處理相關經驗,離婚後常發生不給探視案件中常見的四大法律問題,並附上部分法律條文說明,協助您更了解家事相關規定與實務操作。

不給探視是否能報警


一、探視權與台灣家事法律背景

在探視權主要屬於家事爭議中的其中一環,法院在裁決時會以「子女最佳利益」為原則,綜合考量家庭環境與父母權利。例如:

  • 《民法》親屬編規定
    雖然《民法》並未明文賦予「探視權」作為獨立權利,但依據親屬關係及監護權的相關規定(參考《民法》親屬編相關條文),法院在處理父母與子女間的糾紛時,會考慮父母之間如何安排探視,確保子女權益。

  • 兒童權益保障
    依據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》第4條,政府與司法機關應優先保障兒童之權益,包括父母合理探視的需求。這也意味著在探視爭議中,法院通常會考慮如何在保障兒童權益的前提下平衡雙方權利。

由於法律規定較為概括,實務上法院常有較大裁量空間,進而導致探視權的具體行使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。


二、不給探視是否能報警?

通常而言僅因一方拒絕讓對方探視,警方往往不會直接介入,原因包括:

  • 民事而非刑事爭議
    探視權爭議屬於民事糾紛,應透過民事訴訟或家事調解解決,只有當不給探視的行為伴隨暴力、威脅或人身安全受侵害時,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(例如依該法第2條規定,針對暴力或威脅行為介入)的相關規定,警方才會介入處理。

  • 缺乏直接犯罪事實
    若拒絕探視純屬民事糾紛,報警通常無法直接促使問題獲得解決。因此遇到此類情況時,應先尋求民事法律途徑或委託合法徵信社蒐證,再考慮進一步行動。


三、家事糾紛中的四大法律漏洞解析

依據合法徵信社在實務調查家庭糾紛案件中的經驗,不給探視案件中常見以下四大法律漏洞,這些漏洞在法律適用上常造成爭議性問題:

  1. 法律界定不明
    雖然《民法》親屬編中對監護與親子關係有相關規定,但針對探視權的具體標準與執行並無明確條文,導致法院在判決時有較大裁量權,使得相似案件可能有不同結果,增加當事人爭議的複雜程度。

  2. 證據取得困難
    民事糾紛中,證據舉證主要由當事人提供,不給探視一案中,關鍵證據(如通訊紀錄、監看錄影、目擊證人證言)往往難以取得,對於一方來說,這使得透過訴訟主張權益變得困難,專業徵信社在合法範圍內協助蒐證,能為民事訴訟提供更有力的佐證。

  3. 執法介入侷限
    除非涉及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中規定的暴力或威脅行為,警方通常不會因探視爭議而介入,這意味著在大部分不給探視的案件中,報警行動難以直接促使問題解決,必須依靠民事訴訟或家庭調解程序。

  4. 跨部門協作不足
    家事糾紛涉及法院、社會局、警方與專業徵信社等多方協調,但在實務上各單位間資訊共享與合作機制尚未完善,往往使案件進展緩慢,也增加了解決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很多。

婚前協議書


四、徵信社如何協助解決探視爭議

面對不給探視的困局,徵信社能在以下方面提供專業協助:

  • 合法蒐證
    合法徵信社可依照台灣法律,透過合法途徑收集關鍵證據(如現場監控資料及目擊證言),這些資料在民事訴訟中有助於證明事實,補強當事人主張。

  • 案件分析與法律評估
    結合律師合作徵信社多年相關實務經驗與法律專家的意見,針對每個案件中的漏洞提出具體建議與看法,幫助當事人瞭解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與解決方案。

  • 輔助法律程序
    配合律師團隊,合法徵信社提供調查報告可作為法院裁判的重要參考依據,從而提高訴訟或調解的成功率,進一步保障子女權益。


結論

綜合來看台灣探視權糾紛涉及《民法》親屬編及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》等法律規定,其爭議主要屬於民事範疇,除非存在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所規範的暴力或威脅情節,單純因不給探視而報警通常無法直接解決問題,專業徵信社在此類案件中,透過合法蒐證與案件評估,可協助當事人突破法律上的模糊地帶,並進一步爭取子女的探視權,若您正面臨相關困境,歡迎諮詢三方徵信社有專業律師推薦,依據具體情形採取適當法律行動,以保障自己與子女的合法權益。

返回頂端